1941年4月的莫斯科,空气里还闻不到焦土的味道。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春风得意,他刚刚在克里姆林宫与斯大林共同举杯,庆祝《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这张薄薄的纸,在他看来,是帝国北疆的定心丸,是南下夺取整个东南亚的通行证。苏联承认了伪满洲国,东京则承认了苏联扶持的蒙古。大家各取所需,心照不宣地把后背暂时交给了对方。
松冈不会想到,仅仅两个月后,纳粹德国的铁蹄就会踏碎这份宁静,苏德战争爆发。他更不会想到,他所代表的那个庞大帝国,命运的指针其实早已被另一场不起眼的战役拨动。
时间拨回到1939年的夏天,诺门罕,一个在地图上都快被忽略的角落。日军与苏军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秘而不宣的战争”。二十多万兵力、上千架飞机坦克在这片草原上厮杀。日本引以为傲的关东军,第一次尝到了钢铁洪流的滋味,被打得灰头土脸。这场惨败,让东京高层那些叫嚣着“北进”西伯利亚的声音,一下子小了很多。
说白了,当时的日本,就像一个闭关苦练十几年后信心满满下山的武林高手,总觉得该去华山论剑了,却没想到自己只是大国博弈棋盘上的一道开胃菜,连上主桌的资格都没有。它深陷在中国战场这个泥潭里,资源消耗巨大,急需找到一个突破口。向北,苏联是块硬骨头,啃不动;于是,目光只能投向南方,投向那些被英、法、荷殖民的、盛产石油与橡胶的富饶之地。
这局面,和今天的印度何其相似。
新德里也将整个南亚次大陆视为自己的后院,吞并锡金的往事至今仍是悬在南亚小国头顶的阴影。它也有一种强烈的扩张冲动,梦想着掌控整个印度洋,成为一个“迷你版美国”。可现实的骨感,远比梦想丰满。印度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石油和天然气极度匮乏,超过80%的石油依赖进口,而且连一根陆地油气管道都没有。这种高度的能源不安全感,让印度即便在最贫穷的时候,也要咬牙维持着航母舰队。
它和当年的日本一样,都挑了一个自认为的“边缘战场”——青藏高原,试图在这里占点地利上的便宜。他们都吃准了对手无法将主力大规模投送到这个方向。可日本在诺门罕的失败证明了,大国的力量投送,并不总能按常理计算。
1941年,苏德战争的爆发,让日本军部那群“南下派”彻底占据了上风。他们觉得,欧美的老爷们都忙着在欧洲对付希特勒,无暇东顾,正是拿下东南亚的天赐良机。于是,反对向英美开战的近卫文麿首相黯然下台,战争狂人东条英机走马上任。
1941年12月7日,战火同时在夏威夷、菲律宾、马来西亚点燃。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势如破竹,几个月内就将英美的势力扫出东南亚。然而,这种辉煌是短暂的。罗斯福几乎在珍珠港遇袭的同一时间就签署了无限制潜艇战的命令,美国的潜艇像幽灵一样游弋在日本的生命线上,击沉一切船只。东南亚的资源还没来得及完全转化为战争机器,日本引以为傲的海军就在太平洋上被打得节节败退。
日本的命运,最终还是在欧洲决定的。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当斯大林承诺在击败德国后,苏联红军将调往远东对日付作战时,日本的结局就已经写好了。它以为自己是在主动选择战场,实际上,它只是被英美的经济制裁和海上封锁,一步步逼上了绝路。
再看印度。它所处的南亚次大陆,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同样算不上风暴眼。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西两侧是大海,西北方向越过巴基斯坦就是沟壑纵横的伊朗高原。这样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它很难将自己的力量投射到亚欧大陆的核心地带。
某种意义上,中国和俄罗斯反倒成了印度身前的一道屏障。中俄与西方的博弈越激烈,印度的战略空间就越灵活,日子也越滋润。可一旦这道屏障出现问题,西方的主要压力固然会给到中国,但收拾起印度来,可能更快、更狠。毕竟,它没有当年日本那样的工业实力和战斗意志。
新德里最大的幻想,是接管美国未来可能从中东和迭戈加西亚撤离后留下的战略真空,这是拜登给莫迪画的最大的一张饼。可大国的承诺,向来是靠不住的。就像当年德国催促日本进攻苏联,许诺以西伯利亚作为报酬一样,终究是镜花水月。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押着相同的韵脚。那个在莫斯科春风得意的松冈洋右,最终在东京审判的病榻上死去。而今天的新德里,在各大国之间长袖善舞,看似左右逢源,但它脚下的那根钢丝,又能走多远呢?
这盘棋,新德里真的看懂了吗?
股指配资开户,配资炒股就找配资,配资官网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