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演出现场,《英歌》独特的魅力营造出超燃的氛围。 受访者供图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灯光渐暗,舞台上一束追光落下,照在一对斑驳的英歌槌上。槌身泛着岁月摩挲的暗红色,槌头缠着褪色的红绸,像是浸染过历史的血与尘。突然,一声鼓点炸响,如惊雷劈开寂静——“咚!”这声鼓点仿佛是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召唤,又像是时代脉搏的有力跳动,让人不禁思索:这瞬间点燃全场热情的开场,所引发的文化血脉与时代共鸣,究竟是偶然的灵光乍现,还是必然的文化回响?
舞剧俘获着“小粉丝”。 受访者供图
舞者们从暗处跃出,赤膊、束腰、面绘潮汕传统脸谱,红黑相间的油彩在灯光下凛冽如刀。他们的步伐沉如山岳,转瞬又疾如旋风,双槌交错,击打出密不透风的节奏。“锵!锵!锵!”槌声与鼓点共振,瞬间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这是2025年7月31日,大型民族舞剧《英歌》北京首演的震撼开场。这一场视听盛宴,让我们再次陷入对文化共鸣本质的思考。
继舞剧《醒·狮》《龙·舟》后,《英歌》作为广州歌舞剧院“岭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为京城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这“三部曲”的相继成功,难道仅仅是巧合?还是说,它们背后有着某种必然的文化逻辑在推动?
英歌剧照。 受访者供图
从岭南走来
舞剧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出品,广州歌舞剧院(下文简称“广歌”)倾力打造。以非遗英歌舞为核心,融合现代舞台艺术。
演出前夕,广歌特别策划了多场线下艺术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7月29日,“纪录片放映+主创见面会”率先拉开帷幕。制作人张毅、总编导钱鑫、王思思等核心创作团队分享了舞剧背后的故事。主创团队表示:“英歌舞不仅是舞蹈,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希望通过现代舞剧的形式,让这种文化‘活’起来。”舞美设计刘科栋则展示了舞台上的“侨批”(华侨家书)投影技术。每一封家书都源自真实历史文献,勾勒出抗战时期华侨华人倾囊相助的景象,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目睹抗战时期华侨的赤子之心。
经过全国19城38场巡演,并在六月进行了全面艺术升级后,这部舞剧以英歌舞为筋骨、侨乡故事为精魂,在传统非遗与现代审美的交融中,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完美呈现在全国重要艺术舞台上。舞剧中饱含着中华儿女“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家国情怀,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震撼人心的舞蹈语汇,让“英歌”这一中华战舞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持续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艺术热潮经久不衰。
舞剧《英歌》文创走红。 受访者供图
战舞中觉醒的基因记忆
“血脉觉醒”——这一网络热词在《英歌》的观众席中得到了最真切的诠释。舞剧以20世纪30年代末的潮汕侨乡为背景,讲述了父亲前往南洋,杳无音讯;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子成人;元宵夜,儿子通过父亲留下的英歌槌,在幻境中理解家国大义的故事。剧中,“侨批”作为纽带,串联起两代人的情感与抗战时期华侨的壮举。当舞台上的儿子最终挥起英歌槌,与父亲的身影重叠时,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这不是简单的舞蹈,而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位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当鼓点与硝烟交织,我仿佛看到了祖辈们为家国奋战的影子。”
舞剧通过凝练的叙事与唯美的意象,将英歌舞的力量、自由、希望与重生展现得淋漓尽致。潮汕方言的说唱主题曲更添风采,让观众在震撼的节奏中感受到文化的基因。
通过《英歌》,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它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精神力量。舞剧中融入的“出花园”成年礼、潮州木雕、潮绣等元素,进一步丰富了岭南文化的表达。这些细节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连接中华文明的共通语言。
《英歌》剧照。 受访者供图
从舞台史诗到文明对话的升维
2025年,是广州歌舞剧院建院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英歌》的诞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岭南三部曲”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湾区精神的传承。从《醒·狮》到《龙·舟》,再到《英歌》,未来,广歌还将深耕文化根脉,以更多匠心之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英歌》的成功,或许我们提供了一份答案。
《英歌》的成功,绝非偶然。它不仅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征服了观众,更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唤醒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舞剧的最后一幕,儿子与父亲的隔空对话将情感推向高潮。当英歌槌的铿锵之声与侨批中的赤子之心交织,观众席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部作品不仅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折射出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代代相传的磅礴伟力。
在艺术表现上,《英歌》创造性地将传统英歌舞的刚劲雄浑与现代舞剧的叙事张力完美融合。舞者们挥动的不仅是英歌槌,更是千百年来岭南人民不屈的精神图腾;舞台上呈现的不仅是侨批家书,更是海外游子对故土的赤子之心。这种艺术语言的创新表达,让沉睡的文化记忆在观众心中苏醒。
更重要的是,《英歌》成功唤醒了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在演出后的互动中,许多年轻人第一次了解到英歌舞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一次感受到侨批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这种文化认同的唤醒,不是简单的怀旧情绪,而是对民族精神根源的重新发现。
当岭南战舞的鼓点叩响京城剧场,当跨越时空的侨批故事引发全场共鸣,这部舞剧已经不仅仅是一场艺术演出,而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英歌》的成功启示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必然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又能够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新闻链接
(“中华战舞”有多飒!——专访舞剧《英歌》艺术总监史前进,时长共13分42秒)
“中华战舞”有多飒!——专访舞剧《英歌》艺术总监史前进|小影VLOG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影子
【实习生】潘沁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李卓华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股指配资开户,配资炒股就找配资,配资官网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